织里,这片被无数文人说成是“水晶晶”的土地,“镇为泽国、四面皆水”,明清以来,素以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被冠之“江浙雄镇”。
明代的织里和晟舍一带是全国的图书出版中心,图书交易非常活跃,当时家家贩书,往来水乡之间,贩书的船只称为书舫。据清代郑元庆《湖录》记载,明中叶的嘉靖、万历年间,随着湖州雕版印刷业的繁荣,书船业进入鼎盛时期。那时湖州的著名刻书世家,如花林茅氏、晟舍凌氏、闵氏、雉城戚氏等,都世代书香,藏本极富,刻印的书籍中不乏善本秘籍,工艺精良,流传很广。经营书船业的,则为靠近太湖的织里及附近的郑港、谈港等地村民,他们船中载书,源远流长,南至钱塘(杭州),东抵松江,北达京口(镇江),出入于士大夫之门,所到之处,常得到主人礼遇,客之末座,号称“书客”、“书友”。他们袖笼书目,按顾客需求和书籍质量讨价还价,售书图利。
在织里,人们走路的速度都要比湖州市中心的人快得多,织里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这当然是好事,我们已经摆脱了有劲无处使的时代,商业经济社会使得人们做梦都实在了。看着匆忙的人群,我忽然又想起了地方民俗史学者徐世尧先生探究多年的一位在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织里人,他就是和王金发齐名的辛亥革命先烈——姚勇忱。
姚勇忱(1880-1915)是一个不该被忘记的织里人。上海光复后,姚勇忱被推选为民国临时政府国会议员。1912年5月,作为中国同盟会驻沪机关部部长(兼理同盟会上海支部),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所有织里人的骄傲。他年轻时在杭州蚕学馆求学,后到上海与秋瑾等人从事革命,又在大通学堂担任语文教师,他是同盟会员,在中部同盟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协助陈英士组织领导了上海起义,上海起义的成功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1915年7月1日,被关押于杭州小车桥1号的浙江陆军监狱(现环城西路2号、四星级的望湖宾馆所在地)的姚勇忱牺牲时,年仅35岁。著名诗人柳亚子曾有诗称赞:“绝代佳人姚弋仲,可怜生死殉田横。”姚勇忱也是近代史上重要文学社团南社的成员,柳亚子是南社的领袖。
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我们现在已很难找到有关他的照片,只在一张1912年12月9日祭奠秋瑾的大会合影照中有他的形象,孙中山也赫然在目,这或许是他存世的唯一照片,如果有一天织里的公共场地上树起一座姚勇忱的雕像,是可以告慰于先人的,也不负脚下的这一方热土。织里老街距湖州府城东三十华里,在清代归乌程县管辖,属十一区一百一十四庄。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镇,第一任镇长乃织里人顾国民先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姚勇忱之堂弟姚韵笙亦任过织里镇镇长。建国以后,织里乡、公社、镇的行政机关皆驻在织里街。上世纪90年代初,织里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自北由南筑成新街,商厦栉立,气魄恢宏,并连绵发展。此后,织里街便被称为“老街”。